盆花盆景的栽培技術三大要點
盆栽花卉與環境的關系植物的生存環境是土、水、光、溫。盆栽花卉也不例外。
(1)水:水是植物的命脈,每種植物對水需求各異。如:蘭科、茶科、禾本科三大科植物,每一科中的某幾種植物需水相似,但從大科來講又各有不同。蘭科植物是陰性花卉,茶科植物是半陰性,這兩個科的花卉對水的需求量比禾本科要少一些,禾本科花卉植物絕大多數呈陽性花卉,科內不同品種的花卉植物對水份要求也不盡相同。在滇中地區,花卉的水份供給,隨季節的變化而不同:春末夏初至秋末冬初這一段時間,氣溫較高,雨量充沛,植物生長旺盛,需水量大增,澆水應選擇早晚,避免灼傷。室內花卉由于這段時間空氣濕度大,室內葉面的蒸騰量較小,10天左右才需澆一次透水。從初霜冰到來之時至翌年春來(即倒春寒)這段時間,空氣干燥,溫度低,水溫相對較低,澆水應盡量選擇晴天下午。室內觀葉植物的澆水要特別小心,澆室內花卉的水溫必須在25℃-38℃之間,才能使用。
(2)土:土是每一種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礎,特別是盆栽的絕大部分花卉,都需要富含多種礦物質的土壤。一般來講,土有三大類型:即酸性土(ph值小于7)、中性土(ph值等于7)、堿性土(ph值大于7)。南方花卉多為喜酸性土的花卉和中性花卉,喜堿性土的花卉較少。南方盆栽花卉的土壤ph值一般在5.5至6.5之間較適宜,花卉長勢好。下面介紹幾種盆栽花卉的栽培土。盆栽花卉的栽培土要求疏松、透氣、保水、保肥、不積水。天然的盆栽土壤有:砂巖發育的山砂質紅壤、塘泥腐殖土壤、泥碳土(即草煤土)等幾種。其它兩種需要通地人工合成(即按比例混合),如:腐質土和砂質紅壤以2∶1的比例混合均勻的栽培土,栽培春芋、龜背竹、綠蘿、綠巨人、鵝掌柴、七彩朱蕉、合果芋(紅、綠寶石)等,稱為雙性土。又如:人工菌廢料(必須是玉米桿粉碎料或米糠、豆糠料)塘泥或山地砂紅、河砂或珍珠巖,以3∶2∶1的比例混合均勻的栽培土,栽培巴西鐵(香龍血樹),多種蘭花、天鵝絨、竹芋等。含有氮(n)磷(p)鉀(k)鈉(na)鈣(ca)等多種無機鹽、殺菌劑、植物纖維等多種花卉所需的養料,一次性栽培可長時間不需要施追肥換土,是理想的室內花卉栽培土。
(3)溫度和光照:各種植物因海拔各異植物的分布也不同,形成了每種植物的適生區域(小區環境),小區環境的不同,花卉所需的溫度、濕度、光照時數也各異。從熱帶引至亞熱帶種的假檳榔、斑瑪、曼綠絨、發財樹等,在熱帶地區適于室內外栽培,移至亞熱帶,由于紫外錢的照射強烈,夏季易灼傷;冬季易被霜凍凍壞,無法在野外越冬,必須移入大棚或室內。
樹樁盆景制作的通病
操之過急
一般要待枝條長粗至2厘米以上方可進行造型。過早,由于枝條太嫩,易于折斷。原則上是自下而上(便于操作),先扎粗壯枝條,弱細的可待養粗壯后再扎,如果不分枝條粗細,急于造型欣賞,就會使弱枝被抑,壯枝過旺,形成畸形。綜上所述,可以把栽培樹樁盆景的初期歸納為:適度截剪,保濕深埋,及時抹芽,逐枝蟠扎。
多多益善
樹樁萌芽后,應及時多次把靠近根部及其他部位多余之芽抹去。只在預定造型之部位留1至2個芽頭,如果認為多多益善,就會使營養分散,枝條生長不壯,其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。
貪多求全
一盆盤根錯節的樁坯,在初學時,往往不敢輕易下手或不舍得截、剪。殊不知,該留的不留,該舍的不舍,就難以成活,即使成活之后,也難以造型。因此,必須大膽地“割愛”,力求避免貪多求全。
過早露根
成活問題,是一般愛好者在初學時常常遇到的一個難題。其實,只要樹樁挖來時保持不干、新鮮、及時正確地截剪,迅速種好,保持濕潤,是較易成活的。而保持濕潤又是管理中的一個關鍵。數年來,筆者用各種方法加以比較,深埋加噴水是最佳方案,而埋的高度是主樁高度的2/3或3/5處為好(注意:要將期待發芽的枝杈露于土外)。待其發芽成枝時,逐漸減少圍土。過早或開始就將根部露在土外,是造成不發芽以致枯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